close



台灣各地有歷史的鄉土小吃區,大都伴隨位於市集、香火鼎盛的廟宇而產生,稱為廟口小吃。
基隆奠濟宮的廟口小吃,更因有口皆碑,引來的食客多於香客,形成以美食取勝的的觀光區。
  奠濟宮何時出現廟口小吃,並無文獻記載,不過可以想像,早年廟埕上常有香客往來,
有時還有有野台戲、江湖賣藝的表演,所以一定會跟著出現賣吃賣喝的流動攤販。

根據長者口述,在記憶中所能追溯到的日治時代晚期,廟埕兩旁的房子已有固定攤販,
廟埕中間也有以帆布搭成的臨時攤販,今仁三路上則有一些會遭警察取締的流動攤販。
當時,基隆雖然只有五、六萬人口,但廟口一帶是商業中心,常有人潮。

戰後,基隆快速發展,人口激增,廟口生意大好,固定攤販從廟埕一直擴張到仁三路上,
形成一條飲食街道,後來愛四路上還有傍晚才出來的流動攤販,場面更大。

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台灣的飲食文化非常豐富,以閩粵移民的飲食基礎,融入了原住民、
荷蘭人、西班牙人、日本人的飲食,再加上1949年國民黨政府遷台時帶來中國各省的美食,
以及台灣民生富裕後引進世界各國的美食。這些飲食,以及彼此之間融合與創新,
形成東西並列、漢和雜陳外加鄉土味的台灣小吃。

台灣獨樹一幟的小吃文化,當時反映在台灣的重要港口--基隆,
並且集中表現在基隆的市中心--廟口。

在基隆廟口全年無休的小吃展覽場上,陳列著各式各樣的作品,
從米類、麵粉類、豆類、海產類、肉類到甜點和冰品,讓人眼花撩亂,食指大動。
在很多美食專家的評論中,基隆廟口小吃得到「種類之多,全台之冠」的美譽。



這攤的天婦羅也是絕世佳品,用鱈魚和鯊魚打的魚漿,現炸好吃小心燙口,
每到假日都有滿滿的人潮,「一口吃」是他們首創的招牌,現烤現賣,完全不含防腐劑,
香味四溢,幾公尺外就可以聞道香味了,小香腸美味又不佔胃,順手帶些邊逛邊吃吧!



這攤和隔壁29號攤同為基隆名人「肉羹順仔」傳下來的老攤子,肉羹是魚漿製品,
所以成為基隆的有名小吃,老攤好吃有秘訣,除了要有重要的「秘方」外,
時間和火候都是關鍵,所以耐心很重要喔!





天婦羅屬於魚漿製品,在一般人都是以較不新鮮的魚類作為魚漿的材料,
但這家老店非常講究魚漿的新鮮,使用沙魚條以及海鰻製成,
炸時香味四溢老遠就聞到了,粉難抗拒喔。





帶66號攤位上看到一大塊的油粿擺在桌面上,現點現切
在上面撒些油蔥酥,共有9層喔!比一般的粿還要厚
淋上特調的蒜味醬汁,不需另外煎煮,以冷盤食用
非常適合夏季吃,很爽口~







來自基隆、獨創包心粉圓的三兄弟豆花,不只粉圓賣得好
冷熱皆宜的芋頭湯、蓮子湯、薑汁花生也很受顧客喜愛。
花生、芋頭等食材都得經長時熬煮,吃來才Q軟入味。 
 攤子前堆滿噴香鬆軟的芋頭蜜,老闆娘說,要煮出香甜入味的芋頭,
得用黑糖熬煮超過10小時,才能讓甜度滲進芋頭中,煮蓮子蜜也是同樣道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宮保雞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