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A plastic tub in on the fridge shelf, labelled "leftovers"

搬家或是長途旅行之前,最怕冰箱裡剩下兩顆洋葱和半包冷凍火鍋料,抽屜裡的兩包泡麵和一點點即溶咖啡也讓人頭痛,丟掉很浪費,但留著又不知道要送給誰…… 現在,從紐約、舊金山到德國和東倫敦,人們透過網路科技分享冰箱裡的剩菜和多餘的食物,但這是不是真的能成功挑戰人們對衛生的疑慮與擔心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美國西雅圖Lefoverswap app

來自西雅圖的一家新創公司提供了新的解決辦法!「Lefoverswap(交換剩菜)App 讓你可以把菜輕鬆分享給附近的鄰居,線上註冊之後,家裡附近只要有人提供免費食物,你就可以馬上收到通知。

交換剩菜對某些人來說可能覺得很噁心,有些人也懷疑這個App是不是真的有作用?!不過 Lefoverswap App目前使用者已經破萬人,而且遍佈美國紐約和舊金山,甚至橫跨歐洲、澳洲和亞洲,這個現象其實也反應了一個新的趨勢:食物分享是有經濟價值的!

Lefoverswap App的共同創辦人 Dan Newman表示:「目前分享食物的議題還是在主流邊緣,人們才剛開始接受用Airbnb的服務在線上分享自己家裡的多餘房間,不過我相信,這世界上絕大部份的人還是願意盡力分享我們所擁有的資源!」

德國慕尼黑:Foodsharing.de 網站

在德國的許多城市裡,「交換剩菜」指的不是一塊剩的披薩,反而比較可能是你吃不完的蔬菜或麵包。在這裡,浪費食物已經變成一個熱門議題,而分享食物的經濟模式也應運而生,Foodsharing.de 是個來自德國的非營利組織,他們「協助手裡有食物的人,把物資送給有需要的人。」根據慕尼黑分會經理 Barbara Merhart 的說法,接受這個服務的人不一定手頭拮挶,也有許多像她一樣的專業人士利用這個資源,理由純粹只是因為他們不想浪費食物;再說,如果能夠免費取得的話,幹嘛還要花錢去買呢?

除了個人想分享冰箱裡的剩菜以外,現在也有許多本地的商店、烘焙業者和餐廳想加入,雖然基於衛生考量和保存期限等規定,一般業者想要分享剩菜的門檻比想像中來得高,但是這個行動不但有益保護地球,又可以增進社區關係,所以反應相當熱烈,許多的雜貨店都想跟Foodsharing.de 合作,連高檔的飯店也把剩菜捐給這個非營利組織。

除此之外,分享食物也是整個分享經濟裡最有人性與社會意義的環節,因為食物容易腐壞,而且不會有人想為了剩菜舟車勞頓,所以捐食物的人跟接受食物的人通常都住得很近,只要上網看看你家附近有什麼可以拿,再跟對方約好時間地點,這樣就完成了。Foodsharing.de目前擁有將近4萬名會員,他們來自218個德國的城市、奧地利、瑞士、墨西哥、以色列,總共省下了33噸的食物。

會不會有人拿到發黑的香蕉或發霉的麵包呢? Foodsharing.de的評分顯示,使用者的滿意度頗高,平均評價高達4.95(滿分是5),而且Merhart本人也從沒收過不能吃的東西。但是,來自陌生人的剩菜難免讓人擔心衛生和品質問題, Lefoverswap app為此引進了一套評分機制,仿傚其他類似的公司, Airbnb(線上民宿)Uber(共乘服務),讓會員互相評價,希望能有防弊的作用。

英國倫敦: Eatro 網站

另一家來自倫敦的新創公司Eatro則是致力於讓人們分享美食,他們邀請大廚們在家掌廚,為住在他們附近的客戶配送餐點,創辦人Bar Segal表示:「有些在我們網站上的大廚把這當作是在家創業的試金石,不過也有人純粹只是熱愛廚藝和樂於分享!」顧客支付的價錢跟他們平常到餐廳去外帶食物差不多,而Eatro則是從每一筆交易中賺取15%的手續費,因為每一位大廚送餐都在距離自家一英哩的範圍內,因此在配送餐點的過程裡,充滿了分享的意味, Eatro 目前僅提供東倫敦的用戶服務,但是計畫即將擴展到倫敦以外的地區。

講到這裡就不得不想到「救救菜英文」這部電影裡的女主角Shashi,她在印度就是自己在家做甜點賣,還搭嘟嘟車親自送到客戶家啊!

因為已開發國家經常浪費食物,除了被消費者丟棄之外,有更多的食物其實在抵達商店前就被扔掉了,連被選購的機會都沒有。了解這樣殘酷的現實以後,再回頭想想,打開自己的冰箱跟別人分享食物,看起來反而是個明智的選擇。

雖然這些國外公司和非營利組織都很熱衷於分享食物,不過這個問題最終得回歸到是否能讓更多人克服食品安全的疑慮。許多外國讀者針對衛生法規提出許多討論,例如在英國,連餵雞餵豬都不可以使用人吃剩的食品,標準之嚴苛,我都不禁要為常吃隔夜菜尾的台灣媽媽們掬一把辛酸淚;也有網友建議與其開發這樣的軟體,是不是能從更根本的地方作起,才能真的的遏止食物的浪費,例如鼓勵消費者就近購買社區的農產品,節省碳足跡,或是提倡少量多次的購買行為,避免囤積易腐壞的食物等等。

近幾年來在台灣,農村復興和食品安全等等議題浮上檯面,除了長期支持有機農業的主婦聯盟合作社以外,也開始有許多團體推出共同購買、共同種植、共同分享食物的計畫。例如好人會館的黃榮墩老師,在高麗菜產量過剩的時候大量自產地收購,再送到都會區販售和包水餃與民眾分享;或是台大社會系的學生在系館的樓頂上種菜,起初是為了課程體驗,後來卻種出了園藝療癒的心得,還敦親睦鄰,到附近社區的屋頂去推廣。這些都是台灣本土的食物分享經驗,沒有聳動的標題,卻多了一份人親土親的觀感。古早的台灣社會裡,大家見面打招呼的問候語是「呷飽沒?」現在,或許我們更應該問問對方「要一起吃頓飯嗎?」

 

 

參考資料:

1. The Guardian, 2014/5/5  <Free Luch, anyone? Foodsharing sites and apps stop leftover going to waste>

2. 2014/01/26立報<好人幫街頭水餃宴 辦尾牙助農>

3. 2014/02/28上下游新聞<台大學生屋頂種菜 實驗公民農業>

文章來源:http://npost.tw/archives/6580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宮保雞丁 的頭像
    宮保雞丁

    糖果廚房 L♥ve & Free

    宮保雞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