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恆春古地名「瑯嶠」或「琅嶠」,指鳳山縣下林邊以南的地區
為排灣族對一種蘭科植物的稱呼,也是當地原住民的族名
一直到沈葆楨來了以後,因為此地氣候宜人,四季如春,才改名為「恆春」
擁有全台保有最完整的二級古蹟恒春古城,已有百年歷史
古城位於恆春鎮的中央,創建於清光緒元年
歷經四年完工,有東門、北門、西門、南門
古意濃厚的四座城門,如今保留完善的城門也並不太多
雖歷經天災地變、戰爭洗禮、城牆多巳破壞,只留四個城門尚屬完整
南門是變化最多的城門,目前保留拱形城門及周圍磚砌城牆,上域牆也拆除予以重建
現今北門的城牆上還保存著立於清光緒2年的恆春古城唯一碑石



1874年5月,恆春發生著名的「牡丹社事件」
日本派軍侵略,清政府指派欽差大臣沈葆禎巡撫琅橋
到達時發現當地地勢雄偉,進可攻退可守,惠風和暢,四季如春
因此上奏請准築城,以防敵人來侵
沈葆禎在上奏中,描述琅橋「時已殘冬,麥穗秧針黃綠相間,則內地四月間景象也。」
恆春之名可能因四季如春而定於此時,而後奏准設恆春縣城,是屏東最早的縣治。

恆春古城建城時除四道城門外,還築有城臺、城樓、炮台四座
城樓各高1丈2尺7寸,寬6丈7尺,深1丈4寸,沿城周圍共築有1384個城垛



恆春古城東門在恆春往滿州的路上,城門上築有牌樓
屏東縣政府在修復時,依古城的原貌建了城牆
從東門大約可以看出當初四個城門由城牆圍繞的原貌



登上城門可以看到砲台、砲孔,也可以在城牆上的馬道漫步
從東門上眺望遠方可看到三台山



因為風水的關係,西門事實上是北向,西門位於恆春鎮的中山路上
兩旁都蓋滿房子,把城門擠得只剩下雉堞和門洞
是四個城門中,看起來最小的城門
這裡是以前的商業區,四個城只有西門和北門在交通線上,居民來往都要穿越城門
當年城內居民多居住於西門及南門附近
以致現今此兩處周邊商業繁榮、人口集中,尤其今日的西門巷道更顯得狹小



南門是四個城門中結構保存最為完整的
還保留有拱形城門及周圍磚砌的城牆,城門上築有飛簷式的牌樓
南門是進入恆春鎮內最容易看到的城門,從墾丁方向進恆春鎮一定會經過南門
現在南門已是恆春鎮圓環的中心
南門在民國69年曾經改建過,與原貌已有點出入
南門是變化最多的城門,目前保留拱形城門及周圍磚砌城牆,上域牆也拆除予以重建



北門對外地人來說不是很好找,但北門正對著虎頭山,景觀獨特而美
到恆春氣象站附近,問一問當地人很快就可以找到
北門外是田園景觀,北門內是街市,從東門和北門可以想像當時人們「出城」、「進城」的景象
現在北門附近居住的人口雖然不及西門、南門來得多
但是城門四周都可見得到新舊樓房,而且兩側的城牆已修復完成
城門右側築有樓梯可供人登上城門思幽懷古
也是四個城門中唯一可讓遊客登樓觀賞的城門
北門原有單簷歇山式附軒亭的城褸,現在城牆上什麼都沒有
城頂枯黃的草木和左近破落的農家構築一片蒼涼的景象



廣寧宮和恆春城牆同時建於光緒元年,是恆春年代最久遠的廟宇
廣寧宮在中山路上,旁邊就是西門
今"西門廣場"及"廣寧宮"廟址,原名排灣語"bokorukoruan"
意思指的是"放很多人頭的地方",存放處就是廟內神龕的珊瑚礁洞內
漢人稱珊瑚礁為"饗山"以及礁洞為"猴洞",這裡原本是斯卡羅王國之祭祀聖地



一進牌樓,可以看到清總兵梁燕所題的「威振台揚」、「悠久無疆」、「石洞天成」
還有吟詠恆春風光的恆春八景題詩,廟後是猴洞山岩壁



猴洞山是一個高約十公尺的珊瑚礁,在恆春警分局前約200公尺處,西門和南門間
據說以前猴洞山的恆春公園,綠樹碧草如茵,相當的美
但沒有維護,已失去原貌,由於是恆春的龍脈
山麓建有三山國王廟(廣寧宮)、媽祖廟、龍泉寺、福德宮,東麓有高高的台階
上有忠魂碑,一旁還有兵器整備紀念碑,是日治時的政治性紀念碑。

 
「恆春豎孤棚」已有百年的歷史,原是用來嚇退流連人間的鬼魂
並讓民眾搶供品的中元普渡民俗,位置就在東門旁的空地
百餘年後的今天,雖然豎孤棚的普渡意義猶在,但卻已增添了些許的觀光味道
恆春豎孤棚也從過去每三年舉行一次,轉而為年年在農曆十五日中元節當天展開
也成為鬼月期間南台灣最重要的節慶民俗活動
豎孤棚仍是遵循傳統活動內容,除了過程充滿驚險刺的「搶旗」重頭戲之外
現在還結合許多文化觀光創意,所以每年都有不同的新活動推出,吸引遊客前往參觀。
 
恆春鎮內的中山路及福德路交會路段,自恆春建城至今,已逾百年歷史
街上商家多是歷史悠久,走在街上,別有一番懷古風貌
近年來,老街社區發展協會積極推動老街再造運動
縱向由中山路自西門至南門路段
橫向由福德路自天后宮至中正路路段,均已鋪設紅磚步道
步道旁設置精心規劃的意像路燈,並命名為恆春古城魅力商圈,吸引遊客前往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宮保雞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