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米粉界沒有說的秘密
#9成市售米粉充斥廉價玉米澱粉
#吃米粉不知米在哪

「米粉」,據傳係源自五胡亂華時,北人南遷,因思念故鄉味道,而嚐試以稻米取代麵粉製作成麵條,這就是早期粗粗的「米條」由來。經過代代相傳與技術改進,「米條」漸漸演變成又Q又細的米粉。

近年來,由於市場惡性競爭,為了拼價格,漸漸的添加玉米澱粉的米粉,成為市場上的主流。想想看,一包米粉中有9成是以玉米澱粉為原料,這還能稱說是米粉嗎?或許改為澱粉條,比較貼切吧!吃多了對腸胃消化也是種負擔。

全米(在來米)製作的米粉,與摻加玉米澱粉的米粉兩者有何差異?如何區分?以全米製作的米粉,吃起來軟中帶Q,有點發酵味,吃起來會有股淡淡的米香,外觀色澤比起有摻加玉米澱粉者來得偏黃;至於添加玉米澱粉的米粉,口感與冬粉類似,摻加愈多者,米粉的外觀會愈白、條條分明,煮好放涼後,吃起來的感覺與嚼尼龍繩類似。

根據中華民國國家標準CNS11172「米粉絲」的定義,所謂「純米米粉」是以米為原料,經糊化、擠壓、蒸煮、乾燥等過程製成細長條形之製品,粗蛋白質要在5.0%以上;「調合米粉絲」則以50%以上之米為主要原料,可混合其他食用穀粉(flour)或食用澱粉,經糊化、擠壓、蒸煮、乾燥等過程製成細長條形之製品,粗蛋白質則必須在2.5%以上

仔細觀察其實市售的所謂新竹米粉,包裝上已悄悄改成[新竹炊粉]或[水粉]了!這就說明此產品含米量不足,購買時留意其蛋白質含量的辨識也是一種方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宮保雞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