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清泉部落一直有著神祕的色彩,很大的原因就是因為張學良在1946年到1959年曾幽禁在此。去年十二月底「張學良故居」開館,讓遊客有機會重新認識這段歷史。其實張學良的舊宅並不是位於現在紀念館所在的地方,而是在一號吊橋旁。不過由於舊宅被颱風衝垮,現在完全看不到任何痕跡,而被規劃成小公園,裡頭是老照片、圖像資料展示以及一些珍貴的書信文件。




  

 
122縣道是通往泰雅族與賽夏族聚落的五峰鄉主要公路,蜿蜒的山路每轉一個彎就是一個部落景致。途中經過一個地名叫做「十八兒」,帶路的部落文史工作者廖賢德說:「十八兒是五峰的舊稱,據說有一對原住民夫婦,一連生了9對雙胞胎,全是兒子,所以部落名為十八兒。」再往上開一段路,就是大隘部落,是北賽夏矮靈祭的祭場。過了桃山隧道後,就抵達自成天地的清泉部落。


 
清泉部落可用步行優遊,建議大家可以這樣玩:張學良故居→天主堂→過二號吊橋→桃山國小榖倉與泰雅竹屋→三毛故居→清泉溫泉泡湯→一號吊橋→清泉派出所(日據派出所及監視張學良之憲兵隊)→停車場旁的公車站。


 
清泉風景區內共有三座吊橋橫跨銜接,自日治時期就已興建完成,採騰空式架設,長度都超過一百公尺,是五峰鄉境內現存最古老也最完好的吊橋。這幾座吊橋不論晴雨各有姿態,猶如抹過山間的雲彩,騰空橫跨於深谷之上,俯瞰溪水清澈,遠望群山蓊鬱,每每吸引旅人在此停佇忘返。



今日在紀念館前面廣場上增建一座新穎寬敞的清泉吊橋,橋頭有泰雅族勇士奮力拉撐橋纜,橋的另一端出口處有婦女搗米雕像


 
桃山國小該學校原為民國六年四月設立的井上教育所,當時是由派出所來兼辦,而後於民國十一年六月和民國十九年一月,校址搬遷至白蘭部落以及清泉部落現地 最終在民國三十四年九月,於台灣光復後更改校名為「桃山國民學校」,並由鄭述古接掌校長一職。桃山國小這裡的學生100%都是原住民。在走廊兩側掛著一排圓形木雕語言學習板,上面刻著中文、英文、母語(原住民語)語言學習發音,讓語言融入環境,讓學生們在生活中即可學習,由此可見學校在地化教育之用心。



 


  

「三毛家」這是丁神父在清泉小木屋旁為三毛租下了紅磚房而命名為「三毛的家」。1983~1986年,作家三毛為翻譯丁松青神父的「清泉故事」,租屋於清泉,並取名為「夢屋」。「夢屋」是一間老舊的紅磚屋,位於張學良故居重建位址的對岸;根據作家劉克襄《隨她流浪回部落》文中所敘,三毛並沒有真正住在「夢屋」,而是住在清泉天主堂的宿舍,「夢屋」反而是提供仰慕而來的讀者寄宿之用。



【將軍湯】位於舊居地附近,張學良於五峰清泉的幽禁期間,常於當時監視他的士官、當地的警察等一同泡湯,消磨當時的清泉悲觀時光。


 

 
原張學良居住的故居遺址,是在將軍湯旁。


 


  
 
張學良故居再往上走, 可到「清泉派出所」。清泉派出所的位置是日治時期的「井上駐在所」,建築主體已經改建。小小的派出所地處偏僻,所前的石砌駁坎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仍保有昔日駐在所的氛圍,較為陰濕的部份覆蓋一層厚厚的青苔,苔綠斑駁,更顯清幽寧靜。前方空曠處是昔日的「番童教育所」,後來整理為公園草坪,在其間休憩歇腳,聽風聲、聽鳥鳴,看雲朵飄移變化,享受難得的放空。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宮保雞丁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