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螺位於雲林縣北端,北以濁水溪與彰化縣為界,東達莿桐鄉、西接二崙鄉、南與虎尾鎮毗鄰,為濁水溪大沖積扇平原上的一大聚落,開發迄今超過三百年,是台灣早期開拓的重鎮。 受到濁水溪沖積夾帶大量泥沙並在下游淤積影響,西螺地區的土壤特別肥沃,再加上濁水溪灌溉的便利,讓西螺農業發展得天獨厚,不但西螺米、西螺醬油等地方特產全國知名,西螺的果菜市場也是全省交易量最大的市場。
橫跨濁水溪的西螺大橋是西螺的標誌,昔日台灣西部縱貫公路的交通要衝,一九一二年(大正元年) 北斗溪與虎尾溪源頭的溪水匯集到西螺溪,並帶來大量泥沙淤積,冬季時河水枯竭,溪面可供通行。夏季河水水位大漲,竹筏成為南北重要工具,雨季來臨交通癱瘓,造成不便與安全顧慮,地方人士於 一九三六年五月二十四日 乃成立「濁水溪人道橋架設期成同盟會」陳情日本總督府,終於一九三七年十月動工建造至一九四O年(昭和十五年)三月,三十二座橋墩完成,因珍珠港戰事發生,日人將橋樑材料移建海南島碼頭工程停頓。大橋工程於一九五二年(民國41年)五月二十八日再度動工,是年 十二月二十五日 全部工程完成,全長一九三九.O 三公尺 ,分三十一拱,是昔日的遠東第一,僅次於舊金山金門大橋的世界第二大橋。
福興宮是西螺一帶最重要宗教信仰聖地,主祀媽祖,信徒遍及彰化、北港與嘉義一帶,因甚靈驗,有求必應,人稱「太平媽」。創立於清雍正元年(西年1723年)。創立於清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廟內留存了許多的古物;天上聖母神像、十八羅漢像,雕工細膩,神情生動。兩根石柱和兩座石獅是同治年間所立,石材來自大陸的隴石,也是精雕細琢,乃珍貴的歷史文物。
現在的廟堂,三樓式殿宇於10幾年增建過,近年來中部地區最隆重的廟與活動-大甲媽祖出巡,由台中縣大甲鎮瀾宮起駕,萬人徒步到嘉義新港奉天宮活動,途中道要休息站即為西螺福興宮,故每年此時(四月初)鎮內湧入進萬人隨香信徒及藝陣,比農曆過年還要熱鬧,成為西螺鎮內一大盛事。
西螺老街是早期台灣水陸貨運交流的重鎮之一,當時最熱絡的商業交易場所就是現在的延平路,商店、茶館、旅社、藥舖等。西螺延平老街與斗六太平老街的建築屬於同一時期,皆是日據時代引進的巴洛克風格,約有六十多年的歷史,多為二、三層樓,屋身正面上層造型多樣的女兒牆是整體建築最醒目的部份,採幾何形式及流線形變化,輪廓鮮明;四柱三間的設計是典型分段隔面方式。老街上的圖像與建築輪廓,有一種古色古香的味道,讓人覺得心情愉快舒適,別有一番懷舊風味!
清朝時期東市場因位於西螺渡船頭驛站附近,是西螺早期發展的重要南北雜貨交易場所。東市場建築分為前棟臨街一條龍的店屋;後棟竹管厝商店與菜肉攤位。民國54年後改建為鋼筋水泥建築。目前規劃將保留原牆面見證歷史價值的地位,原廣場空間將規劃為民眾休憩、小型戶外展演的文化場所,販賣區將是西螺地區特產的文化新市集,希望以文化產業與舊建築再利用,讓東市場改頭換面,帶動西螺市仔頭新風華。
丸莊醬油創立於1909年,為西螺地區最悠久的醬油品牌。創始人莊清臨老先生從小就與醬類製品為伍,自行醃製美味漬物,產品深受當時消費者的歡迎。莊老先生更進而利用發酵的技術,配合西螺地區獨特的水質與氣候,釀造出口感甘醇的純釀造黑豆蔭油,奠定了丸莊醬油日後雄厚的根基。
日據時代,當時日本政府基於物質嚴重缺乏的考量,因此於虎尾地區統籌成立一家虎尾醬油工業統制株式會社。當時第二代經營者莊昭典即為該會社社長。直到民國三十四年台灣光復後,日本政府撤離台灣,該管制取消,丸莊醬油才得以重新以丸莊之品牌在市面銷售。
在延平老街上設有觀光工廠,講解丸莊的歷史及手工DIY製做。
76號/金玉成商會,昔為鐘錶金飾店。建築外觀以自由曲線造型構成,異於中國傳統的對稱嚴謹,表現ART DECO裝飾主義的美學風格,帶有強烈的藝術與現代主義建築型態。是地方工藝與結合時代經驗的產物。74號/慶裕隆商行,原為魚干山產雜貨店,後轉手龍文書局,再轉手後即荒廢多年。2009年經螺陽文教基金會媒和屋主提供房屋,螺情滷味出資修繕建築體,開店使用,共同合作開創出老屋新用的模範。74號街屋共分三進,完整呈現西螺街市發展過程的歷史氛圍。第二進閩式建築,有百年漢人來台的痕跡,第三進大正年間建築,立於水泥門聯雕飾、山牆的風火獅與「KEIYUURIUSHIYAUKOU」,羅馬拼音拼成日語的「慶裕隆商行」顯露台灣巴洛克的華陽風格;臨街第一進是1935年市區改正之前建成的。綜合各相關在此屋中發生的老故事,非常耐人尋味。所以除了螺情懷舊滷味的商號外,我們也稱他為「幸福74號」。因為身處於那思古悠情的歷史空間裡,會油然而生一種濃郁的幸福感。它是西螺老街活化再用的典範。
捷發乾記茶莊由許金創建,昔專營茶葉文具印刷的老店。捷發建築有三進,前進建築體,山強立面的靈芝、算盤珠、陽台欄干等,兼具著商業興隆與藝術裝飾的意涵。第三進建於昭和11年(1936年),天井寬闊,羅馬樑柱、藻花圖騰裝飾典雅,突出之山牆更以水泥雕飾老鷹及許自家徽,展現主人氣勢。捷發茶莊呈長型街屋型態,由延平路至修文路,空間分為店鋪、加工區、住家及休閒使用。顯現台灣傳統街屋與居民生活間的關西。是西螺歷史街屋的示範點。2008年登入為歷史建築。2003年起提供財團法人雲林縣螺陽文教基金會,作為西螺文化資產保存,藝術文化推廣並兼作旅遊資訊中心的延平老街文化館使用。館舍土地面積209.8坪,建築總樓板275.7坪,前棟三層,中間兩處天井,後棟兩層予71坪後院廣場。平日開放,讓民眾一探延平歷史建築之美並深入了解西螺文化特色。館舍內設有畫廊、研習室與西螺旅遊服務中心。
據西螺鎮公所書立紀念碑文記載,泰山石敢當建於1827年(清朝道光七年),高五尺六吋,已故知名歷史學家林衡道考究證明,是全省最大泰山石敢當,意義是先祖對後代子孫的照顧,希望免於水患等災禍,祈求平安。 材質為砂岩,雕刻細緻,上部刻有獅頭,獅頭上刻有「王」字,象徵獅王,口含寶劍,俗稱「獅子咬劍」,歷經近二百年風霜歲月,雖因色澤剝落,但仍可見一石當關、萬險莫敵的磅礡氣勢。
石敢當通常多置於路口或門外,用來鎮邪止煞、防水消災,一般不能輕易寫上「泰山」二字,因泰山為五嶽之首,濁水溪為台灣第一大河川,鎮守之意可見,而西螺泰山石敢當的設立,傳說源於大洪水侵襲。傳說有一年發生大洪水,原本大水沖向彰化水尾,居民為保護村庄,聘請法師使用法器將洪水轉向西螺,西螺居民也聘請法師,在濁水溪旁安奉泰山石敢當,化解災厄;此後西螺居民若見濁水溪發生洪水,都會先聽到獅吼示警,且洪水被壓制,不再沖毀堤防。
西螺鎮之寶的泰山石敢當,仔細一看,會發現「泰山石敢當」有三個別字,「泰」下面的水少一點,意為溪水少一些,以免氾濫成災,「石」中多一點,意為法師加持的石頭,法力無邊,「敢」的耳沒下突,意為齊放穩固,三個別字各有涵義,足為後人追思西螺鎮公所籌建泰山石敢當基地、圍牆、欄杆及周圍綠美化,瑞春醬油董事長鍾朱洪捐獻六十萬元,認建八角亭,為紀念先父命名「拱照亭」,如今亭四周加裝鐵籠,以避免不肖人士任意破壞。
交通資訊: 西螺交流站下高速公路,走一號省道至西螺大同路,直走改為大橋路到底。 延平老街區 自高速公路下西螺交流道→1號省道轉大同路即抵達。 福興宮 自西螺交流站下高速公路,走1號省道至西螺大同路,左轉延平老街即可抵達。 西螺泰山石敢當 延平路頭堤岸上
西螺大橋
開車北上與南下前往者可從高速公路下西螺交流道→走台一線往西螺鎮延平路即可。建議以腳踏車代步參觀街景及用餐。
中山西螺交流道-台一線往西螺-大同路直走-左轉延平路於延平老街上